无标题文档
登录名 密码
公告:
站内搜索:
  上海市制造业创意促进中心
 
品牌建设和创意设计
市经团联会长 蒋以任
信息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9402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4日
 

  轻工业协会要我就品牌建设和创意设计,发表一些意见。现在,我在市经团联(市工经联),联合会实际上就是为大家服务的。

  为了这次演讲,我特地到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去看了看人家品牌怎么做的。确实有些新的观念。我问店员,为啥差不多的商品你们这么贵,讲不讲性价比了。谁知他们说,我们这里不讲性价比,如果介绍性价比,老板要炒我鱿鱼了。起先我不大明白,后来与他们讨论,听听也有道理。它的价格比你高,是因为它有名牌的无形资产在里面,所以价格是人家的一倍、二倍、三倍。一天卖出几个就够了。高级品牌不讲性价比,这个观念也是挺新的。

  一、振奋精神,推进上海轻工产品发展

  轻工业在上海的地位,或者说制造业,现在到底怎么样?我认为要振奋精神,推进上海轻工产品、消费类产品或制造业产品的发展。

  报上刊登,按比例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我查了一下制造业100强、服务业100强,发现服务业100强里面30多家是制造业的前后道销售、服务等。这说明一个问题,实际上二、三产业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许多销售、设计,包括营销、流通领域,究竟算二产还是三产?没有二产,会有三产吗?没有二产,会有物流吗?

  以前市委有个目标是35、65,三产65%里面相当多的部分是大量制造业带来的。银行贷款利息哪里来?还不是制造业。制造业大量贷款为银行创造的利润约占一半左右。这样算下来,与制造业有关的就不是35%了。物质与物质生产总是第一性的,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其它的发展,二、三产业是融合发展的。

  所以说,要有信心。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个观念要树立起来。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不要轻工业,市场还是要的,而且非常大,要有精神状态去推进。双鹿、上菱的制造厂搬到宿迁去了,把生产转移到了成本低的地方。但是,它的“头脑”,它的“火车头”在上海,它的设计、研发在上海。“两头在沪,中间在外”,这一条也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如果今后上海都研发了,那就不得了,真正是创意城市了。但也有想不通的,认为厂搬出去,GDP没了。企业是根据市场需求,问题是怎样去适应新的形势,转变生产方式,以什么产品打出去?

  以市场为导向、品牌为抓手,轻工产品、纺织产品永远是不落的太阳。说什么夕阳产业,无非是人太多了、债太多了,看起来企业没希望了。企业没希望,不等于产品没希望、市场没希望。要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企业应该下决心推进产品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自身内在动力。

  从上海来讲,我们自身品牌还是有基础的。因此,讲振奋精神,也是有基础的。一是老品牌多,现在也做了很多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当然,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是不多。二是基础条件与资源条件,比起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要好得多。该理的理清楚了,国有企业包袱轻了,机制灵活了,许多民营企业起来了。上海轻工产品一年销售4000多亿元,还是不少,增长速度还是蛮快。这说明资产结构、机制结构都有了变化。九十年代时,国有企业怎么走,听上面的,销售靠计划,材料靠调拨,都有上面定,企业用不着多操心。现在,我们经过改革大潮的考验,环境好得多,特别是重组以后企业活力大增,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国家发展了,那么大的市场、那么大的容量,上海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品牌,不相信做不出来。凡是进入家庭的产品,都是有非常好的前景。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

  最近,我又参加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我们与台湾企业的合作在加强。经济合作方面成立理事会,四个平台。企业家峰会由曾培炎做理事长,我做成长型企业合作召集人,好多台湾中小企业都要到大陆来,积极性高得不得了,这些企业相当多是轻工产品。有位林慧英女士是做自行车变速器的,她说,你不要小看我这个变速器,是出口到欧洲的,精密度多高多高,不久要到南通建厂。金山台湾中小企业园区集聚了一个平方公里。相反,我们动员到台湾去,动员了半天,去的人很少。所以,大陆市场吸引力太大。现在,基础、环境、市场都给予我们信心,特别是市场这块可以做得很大。对如何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要有正确认识、好的精神状态。加快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提高自身内生力量,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条。

  二、下定决心,创新驱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关键还是要创新,把创新寓于品牌建设全过程。现在轻工产品是三个问题。第一,开发能力不足,或者开发强度不强。第二,同质化严重,重复建设,形成生产过剩。第三,中小企业人才、资金、成本较困难。

  轻工企业要敢于否定自己,找出差距,创新品牌。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工作时,曾要求我们办个找差距展?会。这是个创新思路。企业参加展览会都是说自己好,差距展览会是要找自己的茬,这是观念上、灵魂上的革命。就从那次展览会开始,上海产品在技术上、效益上、市场上的各种差距,对之后90年代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非常有利。企业、产品应该找差距,找了差距才能够前进。不要躺在老名牌身上,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我们工作全过程。轻工业是竞争行业,更要多想想自己的问题,不断开发新产品,把名牌建设置于不断创新的全过程中。

  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在做一篇文章,怎么把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换成轻工来说,怎么把轻工大市变成轻工强市,大厂变成强厂,大公司变成强公司,大产品变成强产品。首先,要考虑强化自主开发,一定要培养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强的队伍,这是最重要的。第二,要把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东西用上去,去创造市场而不是去适应市场,马云搞了阿里巴巴那么多金融网络,创造性很强,想到人家想不到的东西。第三,确保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不好,一切免谈。所以,强国主要是这几方面。关键是一个创新的意识,创新的驱动。

  市委提出创新发展非常正确,产品创新是最重要的宗旨。怎么创新呢,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对制造业来说,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研发,能搞出别人没有的,那是最好了。日立空调搞了空气源的热泵,转换率很高,有点破坏性的创新。当然,一般性的创新也是要做的。

  上海文创园区,现在许多变饭店、咖啡店了。文创是什么,是推进生产力,真正贴近生产力发展的,是推进制造业的创意产业发展。韩正书记很重视,专门参加了市经团联关于制造业创意产业的座谈会,还参观了逸仙路3000号创意中心。

  制造业里,大量需要设计。以前工业设计搞了大量的外形设计,如手表、包装等。工业设计,不仅要外表,关键要性能,质量水平要提高。创意设计是广义的,包括创意功能,创意材料等。

  中小企业,设计能力较差,可以找一些创意公司帮助设计。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纺织服装业,个性化设计多,老凤祥也有不少个性化设计。但是,绝对不局限于外形,更不限于包装,创意贯穿于所有产业链。工程技术大学设了一个专门搞创意的教研组,但其他系里难道都不讲创意?其实每个系、每个专业都要有设计,那么创意才会出来。哪有单单做创意的?创意贯穿于所有学科之间,创意才会出来。热力学有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后面的一系列创造发明,就是最大的创意。把创意变成那么小,只是一点外形、包装,或几个广告、花瓶、动漫等,显得太狭窄了。这是一个误解。

  轻工名牌产品创意非常重要,打出创意品牌就上一个台阶,名声就上去了。有个创意园区里面都是十几人的小公司,专门给人设计的。有设计工具、小家电、玩具等的,蛮有意思。这种小公司就是某个企业的设计代理人,某个企业的设计中心。上海要有几万这样的设计公司就好了,产业转型就有目标了。

  对企业来讲,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对社会来讲,要有独立的设计公司。上海汽车搞第二代变速箱,跑到德国汉堡,在报纸上发则广告:我们上海某某公司要搞个第二代变速箱。第二天就来了十几家公司,都说他能做,有专门的能力,包括模块、控制系统、管理软件。结果选了一家,搞出全新的变速箱,世界水平的变速箱。像这种公司统统不制造,只有设计。

  要把工业设计的概念扩大,把文化创意的概念扩大,引伸到制造业里,这种引伸不单是外形的变化,还要性能变化。如不断变的自行车、家用电器,实际上都是创意在变化。上海要成为智慧城市、设计之都,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

  企业制定产品发展的五年目标、十年目标,应该把企业里的技术力量分二档或者三档,一线的和二线的。把设计与市场结合起来,要有一批人管远期五年以上的目标,一批专管五年以内的目标,让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来。

  造飞机大量是创意,当然规模很大。这次马航MH370失联,波音公司认为不是他的原因。波音777是很好的飞机,我学过动力学知道,40万小时、2个发动机。没有一点瑕疵,他才敢把4个发动机变2个,它里面创新的东西太多了。发动机健康状况能够提供信息,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北航专业教授也是说第一次听见。这是重大的创新,对控制发动机的健康状况很有作用。不管大产品、小产品,都要创意。我们要学航天精神,要敢于创新。

  现在,国家下这么大决心抓创新驱动、创意产业,我们要耐得住寂寞,闷头把新产品搞出来。上海轻工产品,无论如何要做得快,要千变万化。当然,这关键是资金的问题,要老产品养新产品,以老养新,做好老产品,积累新产品。对中小企业而言,在不具备设计能力的情况下,就要依托社会上的设计公司。大专院校应面向全社会。这样,能够把整个设计力量组织起来。希望若干年后,上海成为创新中心,也是智慧城市。这样,我们的工业转型就能成功。

  讲转型,并不是搬出去就是转型,不搬出去就不是转型。把头脑、智慧留在上海,研发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材料,这才是转型。我再三呼吁: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学的科研力量,都要面对制造业创意产业。

  创品牌,最重要的是把创新搞上去。把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到创新上,不断想新的产品。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差不多,一样忙事务。其实,董事长就是要踱方步,多想想,想新的产品。以前讲,眼睛看着一个,心里想着一个,手里拿着一个,要不断开拓。

  人才是关键,是第一性的。人才培养,除了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也很重要。以前,企业里老工人攻关队就是搞创意的,你做不出来,他就帮你做出来。现在讲职业培训,我非常赞成。市教委到经团联,对大学培养人才作调查。现在大学不对口的专业太多了,就业率太低。工程技术类为什么好?学汽车专业的就到汽车去,学地铁的就去搞地铁,都是百分之百对口。而那些大学里的管理、金融、MBA,要有了实践经验再去学,可能就好多了。所以要对口,怎么对口?要走市场,作调查研究。我建议协会进行调查,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教委的指导思想是对的,教育为社会服务。当然,培养人才应该分层次,高端、中端、蓝领、白领。

  搞品牌的关键是创意设计。通过设计,创造市场。红双喜通过标准创造市场,掌握标准也就掌握了市场。市经团联在技监局指导下成立标准联盟,为中小企业服务,对某个产品还没有国标的,联盟就把标准制订出来,这也是一种创意,大的创意设计概念。包括试验,智力这部分,帮提高。以前我在柴油机厂时,花二三百万美元把产品送到奥地利公司去试验,该公司不搞生产,专做试验,他们是权威,钱就被他们拿去了。有家锅炉厂,二产变三产,我说你把锅炉人才留下来,搞锅炉咨询公司,现在节能减排多吃香,很多事要做,解散了太可惜。

  发挥优势,推进品牌建设有多种形式,也就是各显神通,融入一些中华的、民族的元素,再融入一些世界的、品牌的元素。譬如,计算机、电脑,搞OEM,贴牌生产很长时间了,最终还是要做自己的。要有清醒的头脑,通过OEM提高自己。拿来主义也是个捷径,不是千篇一律的。飞亚牌手表是贴牌贴过来的。上海日立变海立,借了品牌出海。贴了牌要有优患意识,要有前进的方向,把自己的品牌跟上去。工业缝纫机收购德国3家厂、3个品牌,高中低,从产权上面做,把外国技术拿过来,多元投资也可以做。实际上,现在汽车两大品牌:大众、通用,第三个荣威,就是把英国的品牌买过来,但它的开发公司还在英国。家化六神、百草集、美加净,通过重组好多东西,这也是捷径。关键把技术拿过来,也是个方法。

  市场营销策略,每个公司都要做。品牌推广时,市场营销很重要。我看到吉祥馄饨店,馄饨也可以搞连锁。把牌子打出去,网络建立起来,花点功夫,搞加盟店、加盟企业都可以。晨光店很多,几千家,营销走遍全国。营销和产品是密切相关的。跨国公司是跨它的品牌、跨它的产品。我觉得,这是相辅相成的。你没有新产品就不要去乱扩大,你扩大是白搭。销售策略关键是产品技术和创新产品。大品牌形象代言人、名演员啦,响当当,但关键要有好产品,更不能造假。

  三,推进品牌建设,要用改革的手段

  改革是开放型的,最根本的是要搞多元化,混合经济,上市也可以,摆脱一些干预。

  1986年我参加江泽民同志召开的座谈会,题目是“股份制有啥好处”。座谈会上,大家想法不一,有的讲企业可以有点活力,有的讲干预可以少一点。现在看来,股份制的优势正在发挥出来,当然做得还不够。上海轻工应该做得快点,体制既然放开了,品牌建设就应该搞上去。

  同时,开放型应该产学研结合。对创意设计来说,要把社会的智力变成企业的智力,企业的动力。研究所实际上是创意中心,为中小企业服务,要有人搭台、牵线搭桥。上海的行业研究所都是很强的,现在还有一部分,但已经很少了。部里下放12个研究所到地方,我建议让内燃机研究所加入到汽车公司,做发动机研究所,结果被公司撤掉了。我不提倡大的研究所到企业集团,研究所独立,成为社会化,为全社会服务。轻工研究所和社会上研究所结合起来,推动品牌发展,挺好。

  另外,实行社会兼并。最成功的是双鹿上菱。希望这样的重组能多一点,把品牌保留下来。重组找对象,机制很重要。英雄金笔、上海手表,要找好的人家。在这方面,协会要做红娘,帮助出主意,解决老大难问题,通过重组方式把品牌保持下去。

  还有,就是走出去。但走出去也要特别小心,到国外也要小心。轻工企业不是很有实力,跑到那里风吹浪打也不行,还是国内先做。上海成本高,资源少,到苏北、安徽这些地方,走出去还是可以的,无污染、有市场,留得下来。

  区政府支持不支持很重要,你要说服他,得到区里支持。区里瞄准你的土地,解决得好可以双赢,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的资金问题。比如白猫品牌要生存发展,可以用一部分土地给区里,兑现资金,到外地重建。改革还是要一司一策。协会要多做点工作,多帮助一下,市经团联可以帮你传递一些信息,现在,市领导都很体贴企业的困境,帮助企业做点事。有些事情我们要主动,不要等领导来,要积极想办法找对象,提出些方案来。

  品牌建设是综合性的,是轻工试了么强不强的一个象征,品牌打不打得出去,是技术的、人才的、管理的综合反映。希望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轻工是上海的门、上海的老牌,是有基础的。轻工是上海的优势所在,应该发扬光大。今年是改革年,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怎么深化改革,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搞上去,把新产品搞上去,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要在竞争性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来。真正把品牌巩固下来,发展起来。

  (本文系在上海轻工协会“品牌战略高级培训班”上的演讲)

 
 
 
 
 
 
机构简介
会员概览
经团联新闻
上海产经
商务信息
政策法规
网上办事
出版物
长三角工经联
图片集锦
活动及预告
诚信自律
节能减排JJ小组
上海市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上海经贸仲裁中心
上海市制造业创意促进中心
上海市工商业领军人物评选
上海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
上海经团联知识产权工作站
党建工作
公告
上海市工业经济管理进修学院
广告
友情链接
政策解读
 
新闻排行榜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冷伟青一行...
中办国办印发《行业协会商会...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
关于取消社会团体会费标准备...
2016上海市企业社会责任...
杨雄市长在市经团联四届四次...
市经团联举行“企业对接政府...
上海市展示工程资质企业一览...
经贸仲裁仲裁流程
经贸仲裁立案流程
 
无标题文档
版权所有 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Email:admin@sfeo.org
上海市江西中路181号(福州路口) 邮编:200002
电话:021-63292897 传真:021-63290203 沪ICP备05023185号-1
copyright@2008,All Rights Reserved
021-63292869